首页 >> 地球科学部 >> 机构设置 >> 地球科学三处

地球科学三处

资助范围与联系方式

 

  本科学处主要资助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环境地球科学两大学科的基础研究。

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D04)

  本学科资助范围包括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旨在运用物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观测和实验手段,认识地球、行星和行星际空间的结构、运行与演化规律,探寻地球和行星内部资源,揭示人类宜居环境的变化特征和机理。

  地球物理学:通过对地球和行星物理场的观测、实验与理论研究,揭示其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物理场变化及动力学过程,探究地震和地质灾害及成矿成藏的机理,发展地球物理新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地球系统科学提供理论和科学支撑。

  空间物理学:通过天基、空基、地基观测与实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揭示地球和行星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以及太阳大气、行星际、日球层中的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航天、通信、导航、深空探测等空间活动提供科学支撑。

  大地测量学:基于大地测量理论和技术研究,通过对几何与物理量的观测,获取地球和行星几何形状、物质运动状态及其近地空间环境响应,确定物质和载体的时空运动状态、自然体和建(构)筑物的几何形状及变形,为国家基础设施和国防建设提供时空和重力基准保障。

  本学科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观测与实验,根据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趋势,推进深地、深海、深空和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科学问题研究,鼓励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研究方向,强化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制新仪器装备,推动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

  学科负责人:程惠红

  联系电话:010-62327619

 

环境地球科学(D07)

  本学科资助范围为环境地球科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水土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人体健康受到威胁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地解决环境污染、灾害、生态和健康风险问题是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

  环境地球科学以地球表层系统为对象,基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原理,突出地学特色,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土壤圈、水圈、表层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及其界面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其耦合机制;揭示地球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构建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和防控方法体系;探讨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环境变化预测及应对,揭示污染物多介质、多界面的环境行为、效应与机制,破解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科学难题。

  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根据科学基金改革优化学科布局的指导思想,针对学科面临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学科范式等方面的挑战,提出学科申请代码优化方案,并建立了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架构:4 个基础学科—土壤学、环境水科学、环境大气科学和环境生物学,4 个交叉学科—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以及 4 个前沿领域—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环境与健康风险、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环境信息与环境预测。环境地球科学新技术与新方法是学科的支撑,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学科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推进土壤学的发展,根据其属性,划分为 3 个二级申请代码:环境土壤学、基础土壤学、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结合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服务于国家需求的特色和优势,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内涵界定为:“污染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和健康环境”。

  本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鼓励在原创、交叉和前沿等领域凝练基础科学问题,鼓励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本学科的创造性应用。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引领重大成果突破和促进学科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地球提供科学支撑。

  学科负责人:刘羽

  联系电话:010-6232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