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yabo app

 

    "玉兔"超过3个月设计寿命 四月份能否再苏醒

    日期 2014-04-08   来源:新华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胡程远 杨彩霞  【 】   【打印】   【关闭

      “玉兔号”月球车至今已在月面度过了3个月,超出了设计寿命。它现在处于月夜休眠期,人们期待其接下来继续优秀的月面探险表现,同时也牵挂着它的安危。

        网友祝福“玉兔”苏醒

        专家阐释月球车现状

        “兔兔我想你了!!孤独吗?还能醒来吗?”

        “兔兔你还好吗?听新闻说你不能动啦,还说你站在月球上一直看我们,你倒是说句话好嘛?”

        ……

        地球上的“小伙伴们”,总是这样牵挂着“玉兔”。

        已度过了3个月的设计寿命,“玉兔”还能在月球上坚守多久,“玉兔”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对于大家的牵挂,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近日表示,“玉兔”现在只是不能走路,大脑、嘴巴、心脏都正常,探测数据和照片都能正常传回地球;虽然3个月设计寿命已满,但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对其故障的分析和排查;现在它只是进入了第四个月夜休眠期。

        “玉兔”下一次被唤醒的时间在4月10日左右。于登云认为,虽然“玉兔”目前还不能动弹,但有信心再次唤醒它。当然,毕竟人类对月球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不排除还会出现其他情况,要等到4月10日看具体情况。

        于登云还表示,过了3个月,“玉兔”依然能用,就一定还会继续发挥作用,“玉兔”真正意义上的退休是最后收不到它发出的任何信号。

        目前“玉兔”停留的区域离着陆器没有太远,大约位于着陆器西南方不到20米的距离,二者可以互相拍照,相互之间的通信也没有问题。

        “即使‘玉兔’停留在某一个地方重复探测,数据也是有作用的,因为这可以让工作人员对以前的数据进行确认和分析,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于登云介绍说。目前,“玉兔”传回来的照片和数据,科学家还在做紧张的分析。

        “玉兔”一路走来,有过欢笑有过泪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上软着陆。网友“大头潘达”送上祝福:“恭喜降落成功,加油,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12月15日,玉兔车与着陆器分离,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月球表面多了两道长长的“兔脚印”。

        月球车的设计寿命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玉兔”在月球至少要经历3次月夜休眠和再唤醒,而每次休眠时间为14天。期间,热心网友不忘关注“小玉兔”:“你没有按你师傅的要求姿势,起来重睡。”“懒兔兔别贪睡啦,醒来工作了。”

        “Hello world!你们起床了吗?我已经起来差不多7个小时了。”北京时间2014年1月11日5时9分,“玉兔号”月球车月夜自主唤醒成功。“玉兔”唤醒后,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下已完成一系列状态设置,建立正常工作状态,并开始进行月面巡视科学探测工作,嫦娥三号着陆器状态也正常。月夜唤醒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了探测器月夜生存技术。

        2014年1月26日。“这里的太阳已经落下,温度下降得真快。今天说了好多,但总觉得还不够。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我不觉得特别难过。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险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样,也遇到了一点问题。”“晚安地球。”这是玉兔号月球车故障前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

        美国宇航局顾问委员会委员约翰·劳斯顿在表达对“玉兔”苏醒的祝贺时说道,“在人类探索外太空过程中,有胜利有挫折,出现反复是正常的现象。希望(玉兔)接下来一切顺利,完成预期任务。”

        “玉兔”激发航天热,“卖萌”科普受赞誉

        3月22日,“玉兔”月球车1∶1模型全国巡展来到广州,迅速引发航天迷和市民的围观。在展出现场,工作人员搭建了航天探月仿真背景墙,以“玉兔”日记的口吻讲述探月之旅,现场的巨幅太空背景祝福墙上贴满了到场参观市民祝福“玉兔”的寄语。

        自从搭载“玉兔”的飞行器进入月球轨道之后,浙江一些精明的商家就开始制作并出售月球车的模型,第一天就售出160台。2013年12月14日,是“嫦娥三号”着陆器在月面软着陆的日子。当天,黑龙江哈尔滨许多礼品店里的月球车模型被订购一空。

        “‘玉兔’的‘萌’,是高智商的‘萌’!”人们感叹说,像月球车玉兔这样卖得了萌、撒得了娇,在幽你一默的同时又介绍了科学知识的官方微博,并不多见。事实上,“玉兔”微博的活跃,使科学探索活动很好地发挥了互动科普作用。

        灵性、真实、不矫揉造作,是网友对它的高度赞赏;65万的微博粉丝,证明了科学的魅力;真切细腻、亲切自然的语气,让民众对科学的热情得到提升。

        科普专家王渝生表示,好的科普工作者,应该善于把深奥的科学问题拟人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接受。他说:“科普是姓科名普,它当然是科学的内涵,科学的规律性,科学的原理,科学的法则,但是这些东西要用生动的、深入浅出的,最好是拟人化的语言,才能够让一般的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