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合成”的力量(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记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期 2005-12-2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亚辉  【 】   【打印】   【关闭

    图为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各种化工产品,而大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另一化学品———催化剂。“80%以上的化工过程需要借助催化剂才能实现。寻找新的、高效的合成试剂与催化剂并发现新的合成反应是我们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科院上海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40岁的麻生明研究员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实验室开展的工作就是络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以及他们参与或催化的化学转化研究,这是当今国际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麻生明说。   近几年,在以麻生明研究员为主任、侯雪龙研究员为副主任领导下的“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科研成果,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该实验室前身是中科院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在1995年和1999年的两次全国评估中都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后,经过论证,于2000年2月被批准组建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实验室再次在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我们实验室有3位中科院院士,他们在科学研究上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这些年轻的课题组长们经常给自己加压:这个具有光荣传统和国际影响的实验室千万不能在我们手里垮下来!”1997年,麻生明结束美国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当时实验室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缺乏科研后劲。他走上室主任岗位后,推行6字方针:“引进、稳定、发展”,加速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包括麻生明在内的7位年轻课题组长都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资助,形成了一支实力强、活力足的青年科研团队,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各项资助,我们实验室基本上完成代际交替,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麻生明博士说。   “只有坚持源头创新,才能真正走向国际。”这是实验室众多青年科学家的共识。近些年来,发展高选择性的反应,提高反应的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合成化学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性课题。实验室紧紧抓住这一学科的前沿,面向国家需求,从设计并合成具有新型功能结构的金属有机物种着手,发展了一系列金属催化的新型、高效、高选择性反应,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肯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特别是在金属催化的聚合反应方面,发展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金属催化剂体系。发现了系列具有全新结构,自主知识产权结构可控的非茂金属催化剂,这一催化剂可用于全密度聚乙烯的生产。目前,扬子石化已投资1000多万元成功地完成了主催化剂的中试,有望在年底完成千吨级的聚烯烃工业化应用实验,成为国际上最早工业化的非茂金属催化剂之一。   近5年来,在坚持源头创新的过程中,实验室共发表论文549篇,SCI论文占93.3%,他人引用率高达3500次左右。按ISI统计,近5年有6篇论文属此期间发表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1%,申请发明专利98项(国际专利2项),授权5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实验室主任麻生明研究员2005年还获得了国际OMCOS奖,这是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领域中对年青科学家最重要的奖项,前几年的获奖人均是日本、瑞士、美国等国的非常有名的化学家。   宽松的研究环境,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是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显著特点。现在实验室已形成你追我赶、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以活跃的学术思想、严谨的学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令人鼓舞的成果,致力于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金属有机化学前沿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