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降低“摩擦之损”(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期 2006-03-0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亚辉  【 】   【打印】   【关闭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正在讨论问题。   记者:说起固体润滑,很多人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影响,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刘维民:其实,减少“摩擦之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领域。摩擦磨损,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国际摩擦学会的研究表明,摩擦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的1/3,磨损是设备破坏失效的3种主要方式之一,每年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   润滑是降低摩擦、减小或避免磨损的最重要技术,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在汽车润滑油中采用先进的“摩擦改进添加剂”将可能达到节能2%的效果,其每年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固体润滑材料在航天、航空、汽车等高技术工业被大量使用,直接关系到航天、航空等重大工程的成败,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的关键材料与技术。   记者:降低“摩擦之损”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实验室选择什么方向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刘维民:我们实验室把研究方向定为:新型润滑与防护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摩擦学性能研究,从分子层次上探索摩擦化学机理及材料损伤防护的原理和方法,发展高性能润滑与防护材料及减摩和抗磨技术。   记者:创建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花了多长时间?   刘维民: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我国“两弹一星”对特殊润滑的需求,作为我国润滑学科奠基人之一的陈绍澧先生和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党鸿辛先生领导的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室”开始了固体润滑研究,解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特殊润滑问题。   1987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了“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又批准建成了“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润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先后于1992年、1997年、2003年连续三次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记者:据了解,“神舟”飞船和“长征”火箭都应用了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刘维民:我们承担了10多项航天领域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研究项目,解决了润滑薄膜易氧化、层间结合强度低等问题,极大地延长了薄膜的抗磨损寿命,将固体润滑薄膜和涂层成功地应用于“风云”等多个型号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及“神舟”系列飞船,为我国空间事业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还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工具研制了气动机叶片材料,解决了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四大技术关键之一的叶片材料技术难题,为我国火箭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润滑技术保障。   记者:研究成果中是否有些已经产业化?   刘维民:我们在纳米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尝试。实验室发展了具有优异润滑性能的纳米厚度润滑薄膜,解决了微型马达的润滑问题。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发展了具有突出抗磨损性能和良好减摩节能效果的高档润滑油复合配方,在中国石油“昆仑润滑油”中获得了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现在有多大规模,获得了哪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刘维民:实验室的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密切相关。自成立以来,我们先后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4年,实验室的“空间润滑材料与技术”研究团队还获得了yabo app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支持,成为国家基金委机械学科资助的第一个创新研究群体。多年来,实验室凝聚了一批在润滑材料和摩擦学领域颇具造诣的青年科技专家,现有固定研究技术人员38人,包括14位研究员和12位副研究员。至今,实验室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60多件,取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多件,申请美国专利1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