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基金专版第4期:喜看基金扬帆“十一五”

    日期 2006-03-20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喜看基金扬帆“十一五” 刘英楠   3月16日,yabo app 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间休息。听两位参会代表闲谈,其中一位说:“刚才陈宜瑜主任的工作报告和朱道本副主任对‘十一五’规划的说明,听了感觉真是很好!”另一位取笑:“自家报告自家夸,你也好意思。”顿了顿旋即点头:“不过说实话,确实很好!”   既非正式讨论,亦非发言表态,两位代表发自内心的两句“很好”,抒发出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对之前20年工作成绩的满怀自豪,又承载着他们在“十一五”期间更上层楼的豪情壮志。这份壮志,洋溢在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的字里行间。   1986年2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正式成立,开始抒写我国基础研究资助史上这段“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的“传奇”。20年来,每年获国家财政拨款从最初的8000万元稳步增长到27亿元,项目、人才两大资助板块成效显著,成为现代科学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和推动力量;基于“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原则建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甚至为现代科学乃至社会系统的管理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2006年,中华民族又一次面对美好未来许下庄重承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十一五”思路,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伟大号召,进一步明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规划纲要》指出: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未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迅速组织讨论、制定了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   这份最新的科学基金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继承完善与改革发展,争取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贯彻“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各项部署,都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而安排。   深刻认识现代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是做好相关资助工作的前提。最近一段时间,yabo app 主任陈宜瑜院士在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的制订过程中,就反复呼吁避免步入如下四大误区:首先,“双力驱动”是现代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应避免再将基础研究单纯区分为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其次,自由探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自由选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题方式,两者不能简单“视同”;第三,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重点跨越的科学基础,学科规划中不可随意套用重点领域部署适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最后,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科学研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认识必须改变!   为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确定提出:实施源头创新战略,着力构筑支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平台;执行科技人才战略,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行创新环境战略,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落实卓越管理战略,全力保障科学基金使用效益。   放眼五届三次全委会各项部署,项目、人才、条件、投入、优先、重点、管理、监督,项项工作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如此方略!计划、政策、财务、人事、国际合作、纪检监察审计等局,数理、化学、生命、地球、信息、管理、工程与材料诸学部,人人铆足干劲、蓄势待发,这般精神!   看我自然科学基金,正迎冉冉旭日扬帆续航……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力研究组“沉默”五年一鸣惊人 本报记者 刘英楠   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篇论文,对科学家来说无疑是科研生涯中的一件大事;而对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研究员刘力来说,2月2日在《自然》上发表的这篇论文尤其具有非凡的意义。   因为这是刘力第一篇《自然》论文吗?实际上早在1999年回国工作前,他就作为第一作者在该杂志发表过重要成果。是论文本身具有划时代的科学价值吗?虽然《自然》将当期“评论”配给本研究,称其“采用巧妙的实验技术,开始精细地分析果蝇是如何学习记忆视觉模式”,但刘力坦承尚不至高到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的程度。   那么,这篇题为《果蝇脑对两种视觉参数的记忆》的论文到底为何如此珍贵?原因在于它是刘力回国五年来顶着外界压力,带领研究组辛勤工作、默默积累,首度发表的研究论文!   五年“冷板凳”,喜获大成果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家研究的能力、水平和成绩,是要落实到具体“成果”——论文上的:首先看数量,越多越好;其次看所发表的杂志,名气越大越好;职称、绩效等一应待遇,无不与此直接挂钩。如果有谁三五年没能发表一篇,那么这个人是否适合继续研究,怕已非常值得怀疑了。这种形势下,刘力五年不发文章,日子是否“好过”?   “当然感到很大压力。从科学研究自身来讲,科学家自然应该淡然、有毅力、有恒心,但现在促使人急功近利的因素确实存在。”提起回国后五年“冷板凳”坐下来的经历,刘力难免有些感慨:“现在发表文章的情况,是评价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主要指标,这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便利,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确实有一些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却因‘出活儿’慢无法获得持续支持,非常可惜地早早夭折。”值得庆幸的是,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重点实验室等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刘力坚持下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刘力是我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1989年南开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毕业,1991~1996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师从郭爱克院士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做博士后,1999年回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回国后从中科院得到的支持,先后有“百人计划”、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创新青年科学家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并于2003年开始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5年底加盟陈霖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一项“973”计划项目,主持一项分课题。   刘力研究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影响果蝇学习记忆功能的基因、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递质传递、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在上述项目的支持下,刘力自主确定研究思路,带领研究组五年来重复实验2万余次,终于发表《果蝇脑对两种视觉参数的记忆》一文,首次证明:果蝇中心脑内扇形体结构参与了视觉图形识别过程,使果蝇有效地分辨重心或朝向不同的图形;具体地说,扇形体内由神经元树突分支构成的两层水平片状结构,分别具有记忆图形重心高度信息和记忆图形朝向信息的功能。   该发现表明:果蝇个体很小,大脑却相当复杂,其视觉记忆功能需要脑中特定神经元形成回路来完成。《自然》同期配发的评论文章认为:“这项工作清晰地表明,通过遗传学手段使果蝇成为研究神经结构及其功能的较好模型……事实上,在定位记忆方面可能是最好的模型。”   探索记忆奥秘,检测两万果蝇   “如果说科学院的支持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物质支持,那么基金委的面上项目为我们提供的是‘精神支持’。”回国以来,刘力研究组从中科院获得的科研经费近300万元,而名为“筛选并特征化与学习记忆相减的基因”的基金面上项目经费则只有23万元,但在刘力眼中,两方面的支持同样无比重要。   1999年,刘力心怀壮志回到生物物理所,面临的条件十分简陋。当时他招聘了一位实验员,两人在一间小办公室工作了半年多;没有经费,先向重点实验室借了5万元;没有检测果蝇学习记忆的专门仪器,又回德国维尔兹堡大学访问研究3个月,引进了一套对方设计、制造的“视觉飞行模拟器”;又因错过招研究生的时间,只好从王志珍院士那里“匀”过来一个——即是2005年博士毕业、此次在《自然》所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刚。利用以“百人计划”为主的经费,刘力终于将实验室基本建设完备,这时时间已推进到2001年。   “以上确实表明,中科院给您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支持,但是自然科学基金‘精神支持’一说,却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刘力解释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由国内学术专家把关,拿到基金项目就意味着获得全国范围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这对科学家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他表示,基金项目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模式,为自身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当然,由于某些领域基础研究需要的经费本身很多,为支持科学家的持续研究,他也希望对于确有意义的项目,支持的力度能更大一些、时间能更长一些。   刘力利用宝贵的经费,将果蝇视觉记忆研究尽快启动起来。他介绍,自然界中,果蝇可以根据图形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参数,如大小、颜色、重心高度和图形朝向等,来完成对相应视觉图形的识别并形成记忆;但是,基于这种图形识别的结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果蝇脑中神经元是如何构成功能回路来完成记忆的,却是科学家们不了解、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科学难题,刘力等利用他博士后合作导师Martin Heisenberg赠送的视觉飞行模拟器——内有一圆柱形空间,将果蝇固定其中,它振翅“飞行”时,视野转变与现实一致;并可预先设定果蝇向某方向飞时,给予一定的惩罚(或奖励)——训练果蝇选择飞向某种图形,以避免受到热惩罚;然后采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检验果蝇记忆有关视觉图形的脑区。   据了解,尽管视觉飞行模拟器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精密、灵敏、高效,收集每只果蝇飞行的数据仍需半个小时,一天8小时仅能观测16只,其中有效数据10组左右。几年来,研究组获得数据2万余组,基本“穷尽”果蝇视觉记忆各种可能出现的条件。   建整齐队伍,欲再立新功   “论文的成功发表,归功于组里每一个人。”刘刚说,从果蝇的视觉记忆入手研究神经元功能回路,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方向,研究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解决困难的办法,一靠导师刘力的宏观指导,一靠和师弟们的充分讨论,以及他们和研究组技术人员的无私支持。   刘刚来生物物理所读研后,按中科院规定到研究生院统一上课一年,2001年来所随刘力开展研究,由于视觉飞行模拟实验对操作人员要求很高——需要在解剖镜下,在小小果蝇的背上粘一个小钩,然后将它夹在夹子上——仅师生间手把手传授基本实验技能,就花了3个月。事实上刘力现在8个研究生,除刘刚主攻的果蝇行为记忆外,还有果蝇的免疫组织学、分子生物学两个重要方向。三者共同组成“行为—系统—细胞—分子”的多层次研究体系。学生们一致表示,刘力“性情温和,指导到位”,是一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作为生物物理所党委委员,刘力还常到基层党支部作报告,受到一线科技人员的欢迎。   研究动物和研究其他“静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它们的挑选、繁殖和饲养。在刘力研究组,实验员龚海韵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保管数百个品系的果蝇——品系指基因组成相同的物种,两只果蝇只要一个基因不同就属不同品系。不同品系的果蝇,可能存在眼睛颜色、翅膀形状等外表不同,也可能导致生化通路等内在机能的差异。每个品系的果蝇需要4~5瓶用来“保种”,一瓶上几百只。为确保实验数据稳定、可靠,小家伙的居所要求恒温、恒湿,条件比人还高,繁殖、挑选乃至每天的喂养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分析的不断深入,刘力等的研究于2003年底获得较为清晰的结果,国际同行也由开始的怀疑、观望转为肯定、赞许。Heisenberg等与研究组紧密联系,人员互访频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今年开始,双方还将互派研究生,进行短期的访问研究。   为达到锤炼学术思路、演练交流能力的目的,研究组每周二下午开一次组会,交流研究中的困难、探讨解决方法;每周三中午和所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焦仁杰研究组开一次联合组会,两位发言人分别介绍近期论文、总结过去一年进展。两次组会用语均为英语,每次用时两小时。   新年新气象。目前,正当刘刚携《自然》新发论文之利,联系赴美做博士后之际;现年40岁的刘力本人,一方面积极投入手头的“973”课题,一方面正着手申报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力争尽快在研究上再立新功。 科学基金:政府调控现代科技的“杀手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黄群 科学基金的缘起   人类的科学活动,首先是一种个人活动——从牛顿揭密“万有引力”定律,到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科学家个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和对自然规律的运用。阐释了自然奥秘,即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掌握了自然规律并开发利用之,即可造福社会并带来财富。然而,随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日益复杂化和规模化,个人早已无力承担所需的巨大投入了;反之,人类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日益依赖,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超级利润的迅速增长,出现了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和大企业垄断的倾向。于是,执政者便自然而然地试图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从科学家个人乃至技术垄断集团手中解放出来,并终于使之成为稳定政权、发展经济、造福国民的政府行为;尊师重教、昌明科研、激励创新成为各国政府富民强国的基本国策。   然而,与科学活动在本质上是科学家个人的探索活动这一特性相悖的是,作为政府行为的科学研究活动,往往会因其社会学属性和政府的行政干预而极大地限制科学家个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活动空间,并导致科研活动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沼。为了既保障科研投入的有效性,又保持科学家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空间和自由度,作为政府引导和调控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科学基金便应运而生了。   科学基金是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在17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科技与经济领先国家就产生了科学基金的雏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显示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在战后都把如何加强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和管理、特别是如何有效地支持基础研究列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中大都以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模式运作建立了适合本国的科学基金组织。   科学基金的基本属性   科学基金是政府为发展人类认知和技术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是为推动科学与技术进步而专门储备或投入的专项资金,也是保障社会公益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融资措施。   科学基金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其次,有明确的宗旨和资助方向;第三,资助对象不受学科、部门、地区甚至国籍的限制;第四,实行科学家民主自治,管理与使用不受政府干预;第五,对科研与技术创新项目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简而言之,科学基金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公益事业资金,经费来源稳定,资助的自由度大,且不受行业和部门利益的影响,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经费来源。科学基金制是一种在本质上区别于行政拨款的科研资助制度,它奉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管理原则,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和“自由申请、同行评议、择优资助”的运作机制。   多元化的科学基金组织   世界各国的科学基金组织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代表的独立的政府机构——负有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加以引导和调控的政府职能,大多数以国家名称冠名的科学基金会均属此类,其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可谓最完善的科学基金制;第二,以德国洪堡基金会为代表的注册法人社团——除接受政府对基金会资金的审计之外,业务上完全不受政府干预;第三,以英国皇家学会、德国研究联合会和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代表的科研资助组织,其中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基金组织的雏形;第四,以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科技资助机构。各国科学基金会的最大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资助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非营利组织。   1982年设立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是我国第一代全国性、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2月14日中国yabo app 在其基础上正式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是我国唯一以基金制运作方式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20年来运用国家投入的近140亿元资金资助7万多个科研项目,催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强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三位一体关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最重要的施政目标之一。从历史角度看,科学是技术进步的根本源泉,而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从现实角度看,经济是支撑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世界各主要科技与经济国家为了保持其综合国力竞争优势,赢得新科学革命可能带来的发展先机,纷纷对基础研究优先部署、超前投入,抢占未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也势必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要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