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技日报开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巡礼”专版 王杰副主任在专版发表署名文章“管好用好科学基金”

    日期 2006-03-2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发刊词   在yabo app 成立20周年之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巡礼”专版跟您见面了。   这个专版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以及正在进行中的一些科学基金项目,以展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激励基础研究创新和引领未来中的作用,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基础研究,了解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专版拟两周刊出一期。主要栏目有:   自主创新纪事:以记者访谈的形式,展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科学一线人:采用人物特写的形式,展示活跃在科研一线、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和创新研究群体)。   基础研究扫描:记录我国基础研究各个领域(数理、化学、生命、地学、信息、工程与材料、管理)20年来的重要进展,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各个领域中资助的有关情况。   项目播报:概述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研究计划及其组织模式,以及围绕“促进学科交叉、学术争鸣、激励创新”和项目的集成、升华所发挥的作用等。   此外,还将动态报道有关yabo app 的重要活动,以及地方基金会在支持基础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及发挥的作用。   敬请读者朋友垂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管好用好科学基金 王杰   今年是基金委成立20周年。如果把基金委比作一个人,那么他今年已经20岁了。   回顾基金委走过的20年,就像一个先天很好、后天也成长得不错的人:有很好的机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个最早的成功实践;有很好的队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工作实践经验,许多人本身就是优秀的科学家,因此与科学界有密切的联系,有较强的为科学家服务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非常好的科学基金工作传统。   正是由于机制和传统,使得科学基金和基金委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是茁壮成长。但另一方面,我们在行政运行、规范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努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   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规范很重要。基金委是一个“学术性管理机构”,我们的职责是“管好用好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本身就要求我们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科学基金制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工作制度和规范的过程。基金委的管理理念,例如: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必须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范才可能得以实现。   基金委也是一个服务机构,我们为科学家服务、为基础研究服务。服务就需要规范。而标准化、程序化是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也是防止发生问题甚至事故的必然要求。   当然,讲规范并不排斥创新。基金委一直致力于鼓励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建设创新文化。在管理工作中,规范与创新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规范之中蕴含着创新。规范是通过一定的程序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操作规程。其中当然包括了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成功的、可行的创新。因此,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创新的总结,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减少随意性,并以一定的强制性方式予以推广。可见规范不是消极的,而是将创新成果加以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推行。   这里要区别创新思路和具体操作两个不同的层次。规范主要在操作层面起作用,明确应该怎么做,同时也指明不应该怎么做。但是规范的背后体现了管理的思想、理念等等,也就包含了创新思想并使之具体化。进一步地学习、执行规章制度,必须理解其中反映的管理理念。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规定必须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规章制度执行好。   必须明确指出,规范与创新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的着重点更多的在于防止坏事发生。就像法律给人们划了一条底线,过了这条线就违法了。从科学基金工作来说,我们的声誉来源于科学基金的公正性,而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恰恰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最好保证。   我们提倡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但也绝不允许在创新的名义下面各行其是、违规操作。规章制度是保底的:保科学基金的声誉之底,也是保我们每个科学基金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科学基金制的建立和其后20多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和重要性,这也是我们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到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总之,规范之中蕴涵了创新,创新的过程需要规范。 问路高原:把冻土变成“热土” 冻土环境对青藏铁路工程的影响项目研究回眸 科技日报记者陈彬孔德芳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这是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的断言。   2005年10月15日,中国正式宣布:“青藏铁路在拉萨铺设下最后一根钢轨,实现线下工程的全线大贯通。”曾被生物学家判为“人类生命的禁区”的青藏高原通上了铁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成为了现实,其间的困难可以说超乎想象,难题之一就是如何使青藏铁路顺利穿越550公里长的多年冻土地区……   遭遇冻土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东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铺通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   冻土,一种特殊的岩石种类,其成分、结构、热物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均有着特殊性。铁路路基的修筑,将改变多年冻土的物理性质,引起冻土的融化下沉或冻结膨胀,严重危害路基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直以支持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为己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关注并持续支持着冻土的基础理论研究,维系着这一基础学科的基本研究队伍,并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集中资助了围绕解决核心科学技术难题的若干项目。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被列为重要科学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马巍、吴青柏主持的“冻土环境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环境效应”研究项目通过2001年评审,于2002年1月正式启动。   剖析冻土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冻土区筑路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冻胀和融沉。在季节冻土区主要问题是冻胀,在多年冻土区主要问题是融沉。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高温冻土,极易受工程的影响产生融化下沉。   要确保铁路建筑的稳定性,必须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的变化,预测工程作用下冻土的变化以及预测两种因素叠加后冻土的变化及工程稳定性,必须开展气候—工程—冻土相互作用研究。   在马巍、吴青柏两位专家的主持下,项目以青藏铁路修建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主要以冻土环境,如多年冻土退化、多年冻土上限、年平均地温、地下冰、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和冻融灾害等方面因素的变化对青藏铁路工程影响为重点研究内容。   ———考虑青藏铁路修建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如植被退化、荒漠化形成等,对冻土区的敏感性地表及工程影响最大的区段进行监测研究。   ———以青藏铁路试验工程项目为基础,选择敏感性地表,建立天然和工程活动因素影响下冻土环境变化监测系统。   ———分析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在气候和工程状态的变化,考虑在未来50年气温升高1℃和气温升高2℃,对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变化进行了预测,综合评价百年尺度多年冻土变化对青藏铁路的影响。   ———引入了冻土工程适应性概念,建立了工程适应性评价方法,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的资料给出了冻土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冻土工程适应性分区图。   ———利用遥感手段和地面调查手段,对工程活动引起地表环境变化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工程活动对寒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攻克冻土   2004年12月,项目研究计划完成。研究成果被同步应用于青藏铁路建设,不仅为青藏铁路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而且也会为寒区的其他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对中国科学院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科学院寒旱所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工作以来,紧密结合青藏铁路建设实践,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课题研究成果,为青藏铁路设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双力驱动自主创新 科学基金助推工程科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创新研究掠影 科技日报记者尹传红 实习生刘毅   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自设立以来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被打破,由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立同院士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此殊荣。   2005年,由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首次建立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历时10多年的研究为中国铁路超负荷运输模式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   “上面这几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都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源头资助,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后续项目的资助下取得的。”3月13日上午,yabo app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科学基金的前期资助,对科学家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部在基金项目立项方面,一直注意优先资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重要应用前景和前瞻性,以及有可能成为新的知识生长点的基础研究;同时也注意优先资助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结合国家需求并有可能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项目。   近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了工程科学与材料科学两大领域基础研究中的某些创新性研究,有些前沿性研究工作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院士长期从事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支持下以及其他项目的支持下,2000年、2003年和2004年在《科学》上发表有关纳米金属材料的论文三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近年来在纳米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分子结构高分辨表征、单分子与纳米器件的新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清华大学邱勇教授在科学基金及国家其他项目支持下,在有机发光材料、器件结构、器件制备和显示驱动等研究方面有重大进展,建成我国第一条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中试线。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支持下,对液态金属深过冷与快速晶体生长开展了系统研究,2003年,这一课题取得的理论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除了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有关研究团队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基础研究理论和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则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yabo app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早在1987年就在火灾科学领域进行了项目立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维澄院士在多项基金项目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火灾科学及灾害防治研究,在火灾过程和火灾防治的理论和计算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进展,获200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我国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输电线路可控串补装置,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串补和可控串补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项技术正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等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依据绿色建筑学原理,创作出了具有节能、节地、节材和与环境共生的黄土高原新一代绿色窑居建筑,并得到推广应用。   yabo app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努力推动工程科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特别是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促进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   “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是yabo app 组织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其宗旨在于,通过组织和支持对围绕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环境和生态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计划”的目标定位于回答3个基本科学问题:①西部的现代环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②如何区分西部环境和生态的演化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作用?③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西部环境和生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以陆地表层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等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围绕西部地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各层圈物质和能量传输与转换过程的耦合,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影响的机理等核心科学问题;以中国西部特殊生态环境为“区域操作平台”。资助、协调和集成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从而提高我国解决西部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