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求是》发表陈宜瑜主任署名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日期 2006-03-20   来源:求是   作者:陈宜瑜  【 】   【打印】   【关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号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的创新过程都必然包含对各类科学和技术中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深刻认识现代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是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的前提。从现代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现状来看,以下几个特点需要重点关注和准确把握:   其一,“双力驱动”是现代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基础研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从上个世纪开始,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已从单纯满足科学家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从科学基金资助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将基础研究区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正确认识“双力驱动”,应克服将基础研究等同于基础科学甚至是基础学科研究的误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是对自然科学门类的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是对研究活动属性的划分。任何门类科学都包括这些属性的研究。   其二,自由探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真正解决两个驱动力和三个层次自主创新提出的科学问题,都需要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现有的知识和技术,难以预测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具体领域会出现什么具体的突破,而更需要科学家凭借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性进行自由探索。从科学发展史来看,正是科学家内在的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催生了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在不可预见、难以把握的科学机遇面前,科学假说往往是科学家探索求知的重要形式,而假说的提出往往是不带偏见、不受束缚的。应鼓励自由探索。自由探索不同于自由选题。前者是科学家发挥其敏感性和探索精神的科学研究过程,后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题方式。无论是“自下而上”的选题,还是“自上而下”的命题,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必须保障和依靠科学家的自由探索。   其三,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重点跨越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不断细分和融合,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各门学科之间,发生了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的交叉,并由此产生了新的科学前沿和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科交叉的基础,也是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条件。如果各学科不能均衡发展,个别弱势学科或落后学科就可能制约科技的整体发展,影响对复杂对象的深入研究,影响对科学规律整体认识的深化,这就类似“木桶效应”。因此,基础研究的学科发展布局更需要全面考虑。促进学科发展,应克服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的片面理解。该方针主要是针对重点领域部署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学科发展的。   其四,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让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当前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往往片面强调基础研究的“物化”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而忽视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这些做法加剧了学风浮躁的蔓延,可能从根本上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这些做法的思想根源在于不尊重科学。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那些违背科学规律、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