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扼住“火魔”的咽喉(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记中国科大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期 2006-05-0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何聪  【 】   【打印】   【关闭

      控制火灾,让火魔低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科学家在研究“无情之火”——深刻认识火灾,科学防治火灾。   1987年5月,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教授范维澄和全国老百姓一样天天关注火情控制的进展。那些日子里,范维澄被一个念头燃烧着,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火灾研究机构,来寻找对火灾规律的科学认识,帮助人们采取正确的火灾扑救措施。   就在大兴安岭火灾扑灭的那天,他将一份关于加强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建议呈报上去,获得了各方面的积极支持。1990年的秋天,火灾科学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技大学破土动工,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火灾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根据灾害发生的场所、起因及灾害防治的环节,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建立起建筑火灾、森林与城市火灾、工业火灾等8个研究室。他们通过研究火灾发生、发展及防治机理和规律,建立起我国“火灾科学”的学科体系,火灾防治的新思想、理论、方法和系统,同时与我国火灾防治部门携手,抑制火灾代价。   “火灾与燃烧的计算机模拟”、“林火行为规律的实验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研究”、“油罐扬沸火灾机理及预测的研究”、“微重力下热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 “常规扬沸火灾机理及预测的研究”……对着火、火灾蔓延和烟气传播、火灾与环境或系统的相互作用等的规律性认识,使实验室在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实验室的火灾风险评估和性能化设计研究,将大型建筑、大量建筑的着火概率降到最低。   火灾之患,防重于灭。火灾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发生后,“料敌于机先”,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扑救,让火灾损失降低到最小。万一失火后,通过对建筑物的钢结构等保护,防止轰燃,通过对着火后烟气的流动特点的分析,人员疏散通道的完善,实现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障。为了满足现实的需求,实验室的研究向早期探测等广泛的应用层面拓展,面向国家火灾安全重大需求,为我国火灾防治工程开创“技术先进、设计安全合理、管理和应急预案科学化”的局面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在火灾实验室大空间火灾实验厅,科研人员让一个2×2×2米的大油盘烧起来,几秒钟之后,二三十米高的房顶烟气温度只升高了5到6摄氏度。常规的感温和感烟、感光装置在这样高大空间建筑的烟气温度是难以早期报警的。而实验室的“大空间早期火灾智能监测与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系统”实现了高大空间火灾早期快速可靠报警和防火防盗监控一体化,有效解决了大空间探测中严重误报、迟报和漏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利用彩色影像三基色差分进行火灾探测与定位的方法”、“‘火盗力克’计算机图像监控报警系统”、“光截面图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水性膨胀型电缆防火涂料及其包带”、“电气线路火险隐患与运行设备故障隐患在线热诊断”……一项项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人民大会堂、北京奥运场馆、国家棉麻仓库、布达拉宫等100多个国家重要场所的火灾监控难题。   中国科大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还用分子设计方法,研究成功新型清洁、高效阻燃材料,通过阻燃的办法,不让可燃物燃烧或者燃烧得很慢。他们研究掌握的清洁高效吸水物扑救技术,在自动灭火水泡中利用添加剂的化学反应中止燃烧链,这种技术灭火,用水量只有普通水喷淋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研究火灾动力学演化规律、火灾防治关键技术和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及方法学,实验室实现阻燃、探测与灭火等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并不断将火灾科学的理论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他们依据传感技术获得的火灾信息,运用体现火灾规律性的智能识别手段,判断火灾类型、规律和发展趋势,做出火灾防治技术实施的相应决策,实现了无污染的智能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