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英籍学者“披露”中国基金情缘

    日期 2006-05-15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图为来自剑桥大学的柯莎博士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学生在一起。   “跟踪→接轨→自主创新”,是落后赶超先进的“三部曲”。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和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中,平等合作、实质性合作项目不断涌现。2005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英籍专家柯莎(Sarah Perrett),完全以中方负责人身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流利的汉语通过会议答辩,顺利得到基金资助。在我国科技管理改革中“新鲜事”不断的自然科学基金,这一次又更新观念、革新制度,将许多人“国际引智”的梦想,办成一件扎扎实实的大实事。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开拓合作渠道、构建资助体系、提升合作层次等阶段,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吸纳海外智力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影响日渐增强,不仅激发了中国科学家申报的热情,一些在中国工作的国外学者也表现出极大兴趣,作为主持人或参加者参与申请——2000年来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该所研究人员共享科研乐趣的柯莎博士,就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考察”中国科研环境感觉中意   1992年,柯莎从剑桥大学化学系毕业,进入剑桥大学化学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Sir Alan FERSHT的实验室工作,并在这个实验室攻读蛋白质化学专业博士。后来,柯莎被剑桥大学Sidney Sussex学院聘任为正式研究人员,并获得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学会(BBSRC)研究基金,独立开展酵母类Prion蛋白 Ure2的折叠研究。   在剑桥时,柯莎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闲聊时,他们谈到中国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状况,这让柯莎对中国产生了一些兴趣。1997年,柯莎准备到中国度假,她决定利用度假的机会,看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在这位中国学者的安排下,她到北京大学看了看,并被安排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作一场报告。当时生物物理所负责接待柯莎的是时任副所长的周筠梅研究员,因为周筠梅的研究和柯莎在剑桥所做的工作很接近,两人谈得非常投缘,此后双方就一直保持联系。   1998年,柯莎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到生物物理所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访问期间,她大多的时间是在周筠梅研究员的实验室度过的。在双方有了更多接触后,柯莎产生了来中国实验室长期工作的想法。   有了长期在中国工作的想法后,柯莎特意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看了看。最后她觉得做蛋白质方面的研究还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条件好一些。而且,“我也愿意和周筠梅研究员合作”。   回到英国后,柯莎就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申请,准备到中国来继续她的研究工作。之后,她获得了一个为期3年的资助项目,主要包括部分生活费、国际会议费和往返路费等。2000年,柯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学习一年中文后来到中国,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周筠梅研究员的实验室继续与酵母类Prion蛋白Ure2折叠有关的研究工作。   “在周老师实验室工作的前两年,我继续自己在英国从事的研究工作。”柯莎说,“期间,生物物理所在人力、物力和生活方面都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周筠梅研究员还将自己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参加她自己的课题,另一些参加我进行的课题”。两人共同培训研究生,使科研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从“搭伙”基金项目到“自掌门户”   2000年,为提供柯莎在华期间的部分研究经费,周筠梅研究员负责申请了一个基金委的面上项目。柯莎作为参与者,参加了项目申请。当时柯莎正在学习和巩固中文的阶段,她同时还在指导剑桥的一名博士后,和中英双方都保持联系。因为项目的内容和柯莎的研究工作紧密相关,所以她提供一些了英文材料,由周筠梅研究员翻译整理。   2003年,柯莎完成英国皇家学会在中国的研究项目后,考虑在中国已经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而且生物物理所“研究氛围、实验条件都不错”,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生物物理所工作,这个愿望得到了生物物理所的大力支持。柯莎留了下来,被聘任为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成为独立的课题组长。   2004年,柯莎首次以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申请时,柯莎先用英文写出申请材料,由一个学生翻译成中文。后来,因为这两种语言差异太大,柯莎觉得翻译得不是很妥贴,就和周筠梅合作,重新翻译整理了一遍。此后再遇到写什么申请材料,都是柯莎和学生合作先用中文写一个初稿,然后请周筠梅研究员整理一遍。   按照基金委的相关规定,所有中国国内科研机构的正式雇员,只要有在研的基金项目,就具有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资格。但申报的国际合作项目必须是探讨明确的科学问题、有良好合作基础、双方都有实质性投入,而且,合作双方要有很好的互补性,凡是一方就能完成的研究,均不在支持范围之内。   2005年,柯莎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一起申请了中德合作项目,带领1名博士后、12名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Johannes Buchner教授合作,展开蛋白质错误折叠与分子伴侣的研究。   蛋白质是很重要的生物分子,人体所有的功能都是靠蛋白质来完成。酶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蛋白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链状的,它必须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才能执行生物功能,而折叠方式会影响它的功能。如果蛋白质发生折叠障碍,就会造成很多问题,有很多疾病就和折叠的错误有关。   “我所研究的就是错误折叠和疾病的关系。”柯莎说,“分子伴侣也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功能是帮助其他蛋白质进行正确折叠。我们研究的目标是明确分子伴侣在体内如何避免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并且为设计抗淀粉样疾病药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从1996年开始,柯莎就在剑桥大学独立开展Ure2折叠研究。2000年到生物物理所工作后,参加过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并在2004年成为子课题负责人。她还参加了欧盟 COST Working Group。也是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爱尔兰)负责人。并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合作者Johannes Buchner教授1992年在德国Regensburg大学任课题组长,1998年被聘为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化学系教授,在蛋白质错误折叠的研究方面有成熟的模型和技术。王志珍院士长期从事分子伴侣的研究,在这方面颇有造诣。   1996年柯莎曾与Buchner首次建立了合作关系。Buchner也于1998年、2005年两次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访问,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也在研究领域上有着很好的互补关系。   所有这些条件,都完全符合基金委关于申请国际合作方面的要求。在生物物理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柯莎向基金委递交申请。   项目答辩用什么语言?中文!   2005年9月,柯莎申请的项目通过初评。按照规定,项目负责人还要进行“答辩”报告。当时柯莎正在国外参加会议,匆忙赶回来时离答辩已经很近了。   生物物理所对柯莎的这次答辩也很重视,让她提前在所里预演了一次,并组织一些同事提提意见和建议。“又把一些‘创新点’明确了一下,加了进去。”所里还担心语言方面的问题,对使用英文还是中文讲也有过讨论。   “我在剑桥时也申请过BBSRC,现在也以BBSRC和其他欧洲国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的身份去评审别人的申请。”柯莎说,“据我了解,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也用自己的语言,但他们在申请项目时都使用英语。因为他们的评审专家还有国外的,同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要用英文发表。”   几天后,所里一位课题组长从国外回来,又提出些意见,他的意见和第一轮的意见还不太一致。当时已是周末,下个星期一就要答辩了,时间很紧,柯莎的学生陪她改了一晚,第二天就答辩去了。   “答辩那天,刚在台前站定,会议主席用非常标准的英文问我,准备用英文还是中文讲,让我一时间有点意外。”柯莎说,“随后我用英文告诉他,我准备用中文。因为我已经用中文准备了。”   折射基金全球合作宏大格局   2005年,像柯莎这样完全以中方工作人员身份申请、用汉语参加会议答辩并通过初审、最后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还有北京化工大学的英籍专家David.G.Evans博士。   20年来,基金委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已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美国国家基金会、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英国皇家学会及诸研究理事会、日本学术振兴会等重要科学基金及科技机构签署了64个合作协议,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其中1994~2004年共资助双边协议项目3000余项,经费占国际合作总经费的21%,另外还支持了大量实质性合作研究,取得了羊八井、CERN、FACE、拟南芥转录基因等一批研究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5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基金支持下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家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了解程度和申报热情大大增加,申报数量从2004年的78项,增加到2005年的129项。合作形式也更加注重从协议渠道发现和培育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资助34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批准经费3203万元,涉及数理、生命、工程材料、信息、地学、化学、管理等领域。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基础研究将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放眼全球的视角和胸怀世界的战略布局下,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中,越走越快、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