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3年度报告 >>第三部分 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第三部分 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3.11 朱卫国 201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朱卫国教授主要以人体肿瘤细胞为研究对象,结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肿瘤学的技术和手段,探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或其抑制剂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主持和参与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朱卫国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和建立了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和去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广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模型;首次提出甲基化导致肿瘤抑制因子失活的“临近位点阻碍说”。较完整地阐叙了转录因子FoxO1和去乙酰化酶SIRT2相互作用并参与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的机制。深入研究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甲基化酶参与DNA损伤应答的机制。在包括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如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60多篇SCI论文, 被引用达2000多次。

  研究群体成员尹玉新教授针对肿瘤的发生机制、基因组不稳定性和蛋白质修饰进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p53能够控制人类基因组的整体稳定性,揭示p53下游组织特异性基因PAC1的功能。张宏权教授致力于恶性肿瘤转移侵袭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Kindlin与整合素相互作用机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机制,此研究可以丰富对细胞黏附和迁移的理论认识,将有助于临床上相关疾病的治疗。罗建沅教授研究蛋白质乙酰化修饰以及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机制,首次报道p53的去乙酰化调控的研究。张毓教授主要进行肿瘤免疫机制、蛋白质修饰与肿瘤免疫的研究,长期从事淋巴细胞发育研究。王凡教授一直致力于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的研究,特别是SPECT显像剂的研究。两名年轻的成员杜晓娟教授和赵颖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抑制因子的修饰与重要信号通路的关系以及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均属于优秀的青年研究学者。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群体将探讨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肿瘤中关键蛋白质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发现肿瘤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及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筛选与蛋白质修饰相关的新分子靶标,用于指导疾病的诊疗,同时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蛋白质修饰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团队。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