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05年度报告 >>第七部分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第七部分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工作围绕科学基金中心工作,以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实质性国际合作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工作方针,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吸纳海外智力资源、制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十一五”规划、建章立制以及政策调研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2005年共批准各类合作项目1593项,资助经费8977.16万元。

一、拓展和深化双边、多边合作

  2005年在开拓合作渠道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在精心组织和安排高层互访、开拓协议渠道和深化协议内容、认真遴选协议项目,组织双边、多边项目的国际评审等方面都有很大成效,使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很多对口组织之间的合作走向深入,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委重要出访团组10余个,接待重要来访团组40余个;新签合作协议6个,支持协议下的合作研究项目465项,双边研讨会128个,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比去年有较大提高。

  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爱尔兰科学基金会、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比利时法兰德斯科学基金会、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协议框架下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共同支持实质性双边合作研究项目(图1)。与加拿大魁北克省医学基金会合作备忘录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通过互通信函,确认自2005年向后顺延5年。

  2005年,中英科学家网络新基金项目资助16个项目。同时,与英方共同组织了2个学术研讨会;与爱尔兰基金会1月份签署协议后,5月份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中爱生命科学研讨会,产生了若干实质性合作项目;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批准协议项目37项;与俄罗斯基金会共同批准协议项目55项;与澳大利亚科教部的 “中澳特别基金” 共同批准协议项目19项,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共同批准11个项目。与日本、韩国的合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除按照协议继续资助双边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外,根据第二届亚洲研究理事会主席会议的安排,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和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启动了A3前瞻计划项目。共同支持2个项目,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经费400万元。根据2004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达成的协议,在“建设环境友好和环境低负荷型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 大领域内共同资助实质性的合作研究,2005年经过评审,在48份有效申请基础上,双方确定资助4项,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经费400万元。

  2005年,德意志联合研究会(DFG)主席3次访华,特别是4月率DFG大型代表团应邀访华,与自然科学基金委签署了“中德跨学科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协议书,以促进两国科学家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长期合作、推动跨学科合作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芬兰科学院、加拿大卫生研究院正式启动神经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共同支持中、芬双边或中、芬、加三边合作研究项目。经过国际评审专家组17位专家的严格评审和指导委员会的协商、决定,在中国科学家参与的13项联合申请中,有4项获得资助。在与国际学术组织合作方面,自然科学基金委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与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IIASA)等国际组织继续保持密切的、富有成果和实效的联系与合作,全年共资助38位青年学者参加ICTP活动,其中短期研究访问10人;资助6人赴IIASA参加青年科学家暑期项目。

  与英国皇家学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等合作伙伴以及英国驻华使馆共同组织和资助了11个双边学术研讨会(图2)。为总结交流多年来合作研究成果,推进中法两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学术合作,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法国外交部、法国研究与教育部资助下,由“中法先进研究计划” (PRA)地球科学交流项目协调专家负责组织的PRA地球科学领域双边学术研讨会于 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

 

 

 

二、精心组织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和"两个基地"项目

  2005年度,共资助34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批准经费3203万元,涉及数理、生命、工程材料、信息、地学、化学、管理等领域。随着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影响日渐增强,不仅激发了中国科学家申报的热情,而且一些在中国工作的国外学者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并作为主持人或参加者参与申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英籍柯莎博士作为中方负责人申请项目,中国北京化工大学英籍大卫博士以中方参加者身份进行申请,二者以流利汉语参加会议答辩,且两个项目均得到资助。

  2005年度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工作呈现如下特点:科学家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了解程度和申报热情大大增加,申报数量有较大提高(2004年为78项,2005年为129项);注重从协议渠道发现和培育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各科学部与国际合作局密切合作,精心组织评审和管理,确保项目质量;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办法、评审标准、表格等);科学部集中评审,专家差额投票,保证了竞争性和择优支持;重视中期和结题检查。

  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努力用好两种资源,继续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发挥"两个基地"的优势,共资助"两个基地"项目32项,资助经费共约800万元。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讲学"专项(含"两个基地"专项)对在海外工作卓有成效、有报效祖国之心的中国科学家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支持方式,受到国内外的欢迎。这类项目已不仅仅是一、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其影响和效应已扩大到青年学生、研究生、国内外的研究团队。

  三、港澳台工作

  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贯彻国家对港澳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努力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科学发展以及"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取得一定进展。根据港澳台地区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我需为主"的方针,把重点放在中医药现代化、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保护等诸多学科领域,资助了双边会议、合作研究等诸多项目。

  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设立的联合科研基金申请项目数比去年有所增加(2004年为240项,2005年有效申请为254项),申请项目水平有所提高。通过双方两轮次评议,最终共有1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经费500万元。2005年项目学科分布比较平衡,化学2项,生命4项,地球2项,材料3项,信息2项,管理2项。由于申请项数多,资助项数限制严格,竞争十分激烈,资助率比去年下降,为5.9%。

  通过长期筹备,与澳门科技发展基金开展正式合作,使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会评审项目工作正式展开。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会表示希望尽快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联合资助科研课题的讨论。

  2005年,共资助两岸学术会议11个,两岸交流仍然以会议为主要形式。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重大地区合作项目"多相材料的微结构设计"进展良好,新的重大合作研究即将实施,以进一步拓宽对台交流、合作的渠道。

  四、中德科学中心工作

  在中德联委会指导下,2005年中德科学中心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资助双边研讨会40个,其中1/4的会议在德国召开(图3)。

  2005年度中德科学中心共资助各类合作与交流项目38个,兑现了营养科学项目和燃料电池项目等共计15个项目的第三年资助承诺。通过中德科学中心的支持,中方科学家还与德方合作伙伴联合获得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欧盟、中国其他部委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强度较大的项目资助。2005年新批准联合研究小组3个。

  2005年,中德科学中心第二次选派了25名中国优秀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为期一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大会,并安排他们在德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对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Nature杂志、《人民日报》等都撰文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5年中德科学中心直接资助科学家有千余人次,其中德国科学家有450余人次。双方人员交流数量均有较大增加;中德科技合作成果展览在德国4个地区展览,进一步扩大了中德科学中心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德国学术界的影响。

五、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地区合作专项

  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666位科学家出国(境)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资助经费680.90万元;资助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和小型学术会议共计389个,资助经费1580.53万元。随着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进程的加快,2005年5月对资助类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资助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今后将把经费更多地用于资助国际、地区间的实质性合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地区合作专项资助了27个项目,资助经费130万元,其中包括对评估年度内获得优秀实验室中的7个实验室,根据其已经落实的合作与交流计划给予一定强度的支持,不仅对国家重要的基础研究基地开展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有助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深入地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在相关学科中的带头作用。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