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报告 >> 2004年度报告 >>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棉花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杂交棉的种植可以大幅度提高皮棉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增强抗逆性,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杂交棉的选育及生产存在两大难题,即高优势组合选育难和种子生产效率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南京农业大学张天真教授等人联合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制约杂交棉发展的两大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 揭示了棉花杂交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提出了高优势杂交种的选育技术,发掘出核心亲本10多个。这些核心亲本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杂交棉选育的种质库。
  2. 鉴定出一种新的胞质雄性不育源。筛选出与Rf1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6个分子标记,并用于辅助选择选育新的恢复系,为棉花“三系”利用打下了基础。
  3. 证明了洞A不育保持系MB的遗传机理;鉴定出国际公认的v18-v22,ms14—ms18等7个芽黄、雄性不育新基因,并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利用取得的理论成果及发掘的核心亲本培育了多个强优势组合并在生产上应用。其中“湘杂棉2号”和“皖棉13号”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占全国杂交棉种植面积的70%以上,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0%左右,新增经济效益50多亿元。
  5. 利用SSR标记对国内外多个栽培品种和杂交种的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再根据亲本以及栽培品种SSR指纹图谱的差异,建立了“湘杂棉2号”等杂交种的指纹图谱。为杂交种鉴定、纯度检测提供了新手段。
  6. 建立起“宽行稀植,半膜覆盖,集中成铃,徒手去雄,小瓶授粉,全株制种”的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体系。由此制定了“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7. 针对杂交棉生长发育特点摸索出杂交棉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促使长江流域棉区栽培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我国南方棉区“矮化密植”的传统棉花栽培模式。这也是目前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日益发展,棉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杂交棉的选育及种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专著4部。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